Photo:Freepik
手術需要用到的醫療設備、特殊器械、植入物等自費項目越來越多,另一種自費醫療項目則是手術過程輔助性醫材,像止血、抗沾黏、膠水、骨粉、固定錨釘、止痛等,多則十數萬,保單規劃時可不能忽略了這個有小有大的錢坑。
根據本站長期觀察與調查,醫療用特殊材料種類如雨後春筍進入醫療市場,無論是自費的手術、處置,或接受健保給付醫療服務,為了提高醫療品質,會額外接受醫生推薦輔助功能的醫材。這些醫材特性是不用也可以完成手術,用了可以提高手術效率、增進安全、縮短復原時間、減輕疼痛,提升治療品質。
本站初步分類,可將這些輔助性醫材,分成:
- 內視鏡手術常用輔助裝置
- 外科手術用
- 手術止血、抗沾黏、抗發炎及縫合用
- 組織器官固定錨釘
- 骨科骨材填充物
- 特殊麻醉、止痛
- 其他如導管穿刺後血管縫合用
腹腔鏡健保給付外,輔助裝置提高手術品質
內視鏡如腹腔鏡、胸腔鏡手術,健保雖給付手術費、一般材料費與手術過程用到的雙極電燒刀器械,但若要使用到3D內視鏡成像系統,得自費2~5萬。單孔腹腔鏡的手術器械通路裝置,健保不給付,自費最高要4萬。此外,組織切除後要用到的組織袋、帶電燒功能的沖洗管、手術區域的沖洗引流套管,林林總總也要1~2萬。
複合功能疝氣人工網膜貴到8萬
外科手術中開放式術式幾乎都有健保給付,但開腹使用的硬式金屬製撐開器,會讓病人腹部刀口受到拉扯破壞,術後感到疼痛感加劇,若自費5~6千元使用軟式開腹器,就可已明顯改善刀口的痛感和癒合形狀。
腹部疝氣手術,健保給的人工網膜為平面形,沒有張力,改用自費的新功能人工網膜,一來有立體造型,好裁切,支撐力好,加上可被體內自行吸收,不會留下體內異物感,負擔上看5~8萬。
新穎縫線、止血、防沾黏醫材最普遍
手術中不管是黏著性強的凝膠,替代縫線縫合,新穎可吸收的體內組織縫合線材,或像狹窄的膝關節內用特殊裝置和縫線進行半月軟骨縫合修補,特製凝膠黏合硬腦膜以防止腦脊髓液外滲,都可藉由有效的輔助材料來完成,自費數千到4、5萬。
體內器官組織切除、切開後的出血問題,比健保止血紗布更好用的止血粉、止血棉條、止血凝膠、止血貼片、止血氧化纖維布等,自費約2千~4萬。
無論開腹或內視鏡手術,多要處理體內器官組織沾黏問題,從過去已有的薄膜貼片、凝膠,到近年出現的防沾黏溶液,自費需要1~3萬。
10萬代價用萬能膠水封閉曲張靜脈
術中血管出血或需要縫合血管,都有面臨大血管止血不易,微小血管不好吻合的技術難題,藉由聚乙烯與金屬材質製成的套環縫針,幫助動靜脈微血管更好吻合,自費需1~2萬。生物合成的特製黏膠,有效對大血管進行止血,需花上5~6萬。最貴的一款膠水,是用來封閉靜脈曲張的血管,替代傳統外科手術、雷射手術的新穎萬能膠水,手術時間最短,膠材、導管材和注射裝置及手術費用,要價10萬元。
用固定錨釘替代縫合,每支釘好幾萬
傳統手術對於骨骼、肌腱、韌帶、網膜等器官組織使用縫合概念來加以固定,新一代的固定概念,是使用錨釘,並且可以被人體吸收,增強組織間連結度。如骨可吸收性組織固定釘、韌帶肌腱懸吊固定器,每支釘子要2~3萬。另外,疝氣使用的人工網膜,採可吸收式固定釘,每組15根小釘子要價1~2萬。
主動脈支架固定錨釘最貴36萬
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可採導管式的主動脈覆膜支架植入術,替代危險性高的開胸開心手術,健保有條件給付主動脈覆膜支架。病人雖不用自費買主動脈覆膜支架,但有些病人會因主動脈瘤頸過短、過寬、過彎,造成支架滑脫位移,恐需二次手術解決。近年引進醫療級螺旋狀金屬細絲錨釘來加以固定,導管植入支架後再送入錨釘逐一釘合,使覆膜支架貼合、固定於血管壁。各醫院自費報價不同,約30~36萬元。
人工合成骨替代材,上看10萬
骨科是目前特材品項最多,也最容易使用到自費項目的科別,除了植入物像活動人工椎間盤、椎籠護架等昂貴,連植入過程可能用到的輔助性醫材,如骨填充物,非常不便宜。
像填入人工膝關節內的含抗生素人工骨水泥;脊椎壓迫性骨折,專門用來填充椎體,並使之成形的新式骨水泥,具低溫、顯影功能;能誘導骨生長修復的人工合成骨;活化骨細胞生長蛋白質、會被吸收的人工骨粉;植骨所需,富含長骨過程必需的生長因子的去礦化骨基質(DBM);手術或創傷造成骨缺陷,混合硫酸鈣、磷酸鈣及氫氧基磷灰石複合材料的骨缺陷人工骨等等。自費從1萬到10萬不等。
舒眠麻醉、術後止痛、節律器抗菌袋要自費
舒眠麻醉目前多用於整形美容和口腔顎面外科手術、幼兒牙齒手術,需要1.5~2萬不等費用。術後止痛幾乎是當今醫療品質相當在意的一部分,使用自控式止痛要6~8千,打一針可控七天的長效止痛針,要自費7~8千。
此外,越來越多手術走內科導管式治療,在大腿鼠蹊部股動靜脈穿刺後產生的血管穿刺傷,可自費使用血管縫合裝置縫合,使得傳統需按壓止血6小時,可縮短到靜臥2小時即可下床,自費近1.5萬。
植入心律調節器、體內去顫器等電子裝置,符合健保條件可獲給付,但術後可能潛存細菌感染的併發症,使用專用的電子盒抗菌網袋,既可避免感染,且可被人體吸收,不用再開刀取出,自費要4萬。
保單檢視和保障加強今天開始做
雖然健保三申五令,健保已給付的不能再要求病人額外自費醫療,但醫療科技進步神速,追求醫療品質實屬合理,當健保財務負擔無法納入收載,自費接受更好醫療服務,恐怕只會更普遍,而個人負擔預料將逐年節節升高。做好保險規劃,定期檢視增強保障。今日不做,明日恐徒呼負負。
七大類會用到輔助性醫材一覽
一、內視鏡手術常用到輔助裝置
【3D內視鏡】
健保給付內視鏡成像為2D,無立體視覺、難辨識遠近距離,3D鏡頭及影像成影系統,畫面更清晰、立體,有助於手術更精準執行。自費使用約2~5萬。
【腹腔鏡通路裝置】
單孔腹腔鏡手術器械在腹腔皮膚開洞以便所有器械進入腹腔手術,可協助醫師操作器械在腹腔內活動自如,且保持腹腔內積氣不散失。自費約2.5~4萬。
【組織袋】
內視鏡手術時,將病灶切下的組織收集入袋,便取出組織標本,避免污染腹腔,一次性使用後拋棄。自費約8千元。
【內視鏡沖吸管(附電燒)】
健保給付電燒器械需不斷更換,此器械可同時進行內視鏡手術中的吸引、沖洗與電燒動作,不需轉換其他器械,可減少手術時間及器械成本。自費約5千元。
【沖吸引流套管】
內視鏡手術進行時,可沖洗並吸取廢液,避免血塊阻塞讓手術視野更清晰。自費約2~3千。
二、外科手術用
【新式開腹裝置】
傳統開腹手術使用健保品項的金屬製裝置撐開手術刀口,腹腔皮膚、肌肉、膈膜等軟組織會因撐開處的張力而受損,術後恢復時間長,軟組織傷口呈不規則。軟式開腹器為PE製造的環形撐開裝置,上下兩個軟環固定在腹壁上,提供360度環型保護與傷口支撐,讓手術醫師有更好的手術視野,減少手術過程中拉扯刀口。自費約5~6千。
【複合功能人工網膜】
健保給付為平面、需裁切人工網膜,複合功能包含立體,完整組織再生,可吸收代謝,無異物殘留體內,術後疼痛小,重塑成強健的血管化組織,提供強韌持久的修復效果。生物材料來源為豬小腸等,自費約5~8萬。
【銀敷料】
二度以上燒傷及皮膚脫失者,使用富含銀濃度的敷料,比一般銀敷料能於30分鐘內快速殺菌,其殺菌能力可減少感染、換藥次數及住院天數,具成本效益。自費約1千~1萬。
【人工真皮】
由抗原性極低的無末端膠原蛋白綿和矽膠膜組成的雙層結構移植材料,用於由疾病或創傷導致的全層皮膚缺損。自費1~4萬(視裁切面積)。
三、手術後抗沾黏、抗發炎及縫合
【快乾皮膚黏膠】
取代傳統術後傷口表層縫線,提供皮膚表層傷口癒合支撐易乾、快乾,不需更換敷料,一到兩周會自行脫落,美觀減少疤痕。自費約1~3千元。
【半月軟骨縫合修補器】
可植入式縫合固定裝置,便於經皮下或內視鏡軟組織修復,包括修復半月軟骨撕製,可拋棄式縫線剪是在開放或內視鏡手術過程中,用來剪斷單股的縫線,快速縫合沒有額外傷口。自費約2~3萬。
【可吸收傷口縫合裝置】
具備自錨固環和單向倒刺技術的裝置,運用於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醫師可藉此毋需打結的縫合技術,快速穩定地閉合傷口,且可自行為人體吸收,減少手術時間,減少病患失血。自費約1.8千。
【微血管吻合系統】
用於顯微外科手術中常見的動靜脈吻合,其套環由高密度聚乙烯和外科級不鏽鋼針組成。自費1~2萬。
【大血管生物合成手術黏膠】
大血管手術止血用,成人病患在手術修護大血管時,用以輔助標準止血方法。含輸送系統,自費約5~6萬。
【靜脈血管閉合膠水】
靜脈曲張傳統開刀結紮、抽離隱靜脈,或用射頻電流、雷射燒灼曲張靜脈血管外新的治療方式。局部麻醉後,以導管穿刺皮下及靜脈血管,皮膚傷口僅有0.5到1公分,輸送含萬能膠導管到血管病變位置後注入,血管中的血液與膠水作用後即可黏合病變的血管,術後開始萎縮,門診手術即可。萬能膠為一種具有高黏稠度、快速聚合特性的化學藥劑。每腿自費約9~10萬元,。
【硬腦膜組織黏合膠】
手術用針對硬腦膜/硬脊膜封合,防止滲漏脊髓液,為單次使用,可人體吸收。健保品項為硬腦膜/硬脊膜替代物,無法作封合之用。自費約4~4.5萬。
【止血材料】
開腔(腹腔、骨盆腔、胸腔)外科手術、內視鏡手術、管腔內手術等,可能因一般止血紗布不易止血,或器官組織較深處難用電燒止血,或術後避免傷口拉扯再次出血,需要用到的止血醫材。有止血粉、止血棉條、止血凝膠、止血貼片等材質,另有類似健保給付止血紗布功能,但不會造成手術器械沾黏,止血效果更好的氧化纖維布。自費約2千~4萬。
【抗沾黏材料】
在婦科、消化科等開腹或內視鏡手術中,防止術後器官組織沾黏,降低併發症或需要再次手術的機會,需要使用防沾黏材料,預防沾黏發生,替代傳統手工較耗時間與體力的分離、清洗等沾黏處理。材質有薄膜貼片、凝膠、溶液三種,均可在體內被吸收,大幅節省手術時間。自費約1~3萬。
四、組織器官固定錨釘
【主動脈支架固定錨釘】
治療主動脈瘤的主動脈覆膜支架,健保有條件給付,於植入腹膜支架時可能因主動脈瘤頸過短、過寬、過彎等造成支架滑脫位移,得自費使用螺旋錨釘固定。每支螺旋錨釘直徑3mm,長4.5mm,以醫療等級金屬絲製成,藉由導管傳輸固定錨器械,加以釘合,使覆膜支架貼合、固定於血管壁。自費約30~36萬。
【骨可吸收性組織固定釘】
適用於腳、踝、膝蓋、手、腕、肘、肩膀、髖等軟組織破裂損傷後的縫合或固定組織,可透光,可吸收。錨釘:由 PEEK(聚醚醚酮)、Poly (L-Lactide)及 Poly (L-Lactide-co-D, L-Lactide) 或 Poly (L-Lactide)及磷酸三鈣(TCP)組成,縫線是由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聚酯纖維、矽氧樹酯聚合物塗層、尼龍縫線等製成。每支自費約2~3萬。
【韌帶肌腱懸吊固定器】
藉由穿過導引針孔進行韌帶重建,以保持皮質骨完整,增強皮質骨固定可使得韌帶固定術變得更加快速,簡單和安全。自費約3~7萬。
【網膜可吸收固定釘】
腹腔鏡或開腹式手術,取代傳統縫線固定的角色,待組織植入人工網膜強化後,固定釘於人體內約一年左右可完全被吸收,無異物留存體內,增加手術精確度,植入大面積人工網膜時,更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緩病人術後因使用傳統縫線易引起的疼痛。15釘自費約1~2萬。
五、骨科骨材填充物
【新一代人工骨水泥】
含抗生素骨水泥為專用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除可穩定術後關節穩定,內含抗生素可緩慢釋放,減少感染發炎。自費約1~3萬。
具低溫、含鋇或二氧化鋯顯影功能的新式人工骨水泥,屬脊椎骨折填充椎體專用,有些材質更具有高黏稠度特性,減少水泥外滲風險。自費約2~10萬。
【人工骨粉】
健保的人工骨吸收速度較無法與成骨速度匹配,純度與本產品相比較不足,再吸收後仍有異物殘存的疑慮。此類骨粉成分純度高,人體吸收後無異物殘留,植骨材料表面電荷,活化骨細胞生長之蛋白質,加速骨頭生長。自費約5萬。
【去礦化骨基質DBM】
最新植骨產品,提供健保人工骨不含但成骨過程必需之生長因子,大幅提高困難手術的植骨成功率,避免術後因為脊椎不融合、骨折不癒合等。自費約1.5~10萬。
【合成人工骨】
富含誘導骨高含量生長因子,誘導骨生長修復,骨生長能力較佳。自費約1~2萬。
注射式合成代用骨,有適當的固化時間,約10~15分鐘混合時溫度不變,具骨引導功能輻射線不穿透,方便進行骨質癒合觀察。自費約4.3~6萬。
【骨缺陷人工骨】
用來填補手術或創傷造成的骨缺陷,混合硫酸鈣、磷酸鈣及氫氧基磷灰石,複合式成分所產生的新骨形成支架,能促使新骨生長得更加理想。自費約3~5萬。
【膝關節腔滑液替代物】
關節鏡手術後的關節填充液,幫助恢復關節鏡術後的效果,增加潤滑,以減輕膝關節疼痛,改善活動力。自費約2.5~3萬。
六、特殊麻醉、止痛
【舒眠麻醉】
手術治療需要的全身麻醉、半身麻醉、局部麻醉均有健保給付,另一種用於較小範圍手術如整形美容、口腔顎面牙科等手術,或手術中易驚恐、躁動的幼兒,可用類似全身麻醉的「舒眠麻醉」,從靜脈注射少量麻醉藥物、止痛藥使病人睡著,再於手術位置局部麻醉。自費約1.5~2萬。
【術後止痛】
術後持續疼痛屬正常,但為減輕疼痛感,可使用自控式止痛方式,自己調整止痛藥物給予頻率。三天自費約6~8千。
另有長效型止痛針,一針可維持近七天止痛效果,自費約7~8千。
七、其他輔助醫材
【血管縫合裝置】
進行診斷或治療性導管介入後,對股血管穿刺點進行縫合,提供較值得信賴的血管壁閉合效果,降低患者傷口感染機率及併發症發生。導管穿刺股血管術後,一般用手壓方式,需平躺至少六小時,使用血管縫合器後只需躺兩小時觀察即可出院,減少留院時間。自費約1.4萬。
【可吸收式抗菌網袋】
心臟節律器或去顫器植入手術,用來包覆植入物,以創造穩定的環境,維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路鄧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鮑氏不動桿菌等抗菌活性。抗菌網袋由標準的生物可吸收性縫線材料絲線編織而成,塗上一層生物可吸收性聚合物,材質含抗菌輔助藥物,約9週後被體內吸收。自費約4萬。
延伸閱讀
不用達文西,腹腔鏡也不是健保都買單,最貴要25萬
挽救心臟病要百萬,三種體內電子小盒個個比貴!
不需開腦,百萬元級迷走神經刺激術可治頑固癲癇
治療白內障再升級,高階人工水晶體+飛秒雷射一眼要價16萬
一片25萬的人工椎間盤,只有靠保單
支架治療時代來了,避免荷包失血要這麼做!
哇,骨折動刀要用鈦合金骨材,會需要花上10萬
「腳頭夫」換人工,全自費需備15萬!
實支實付最強規劃指南
有問題嗎?專家來解答
理賠疑義、保單權益如有問題,立刻點擊按扭,由保險專家為您解答!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
▼幫我們點個讚,再分享給你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