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使用羊膜組織移植物有無醫療必要,看看評議決定、法院判決意見
#羊膜 #羊膜異體 #羊膜粉 #羊膜移植物 #PRP #手術 #癒合 #醫療必要 #注射 #理賠 #評議 #訴訟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將近5,000位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新個案,其中有高達8成為所謂「侷限性攝護腺癌(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亦即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或其它遠處器官,如骨頭等。
侷限性攝護腺癌又可分為2大類,腫瘤細胞侷限在攝護腺被膜內,及腫瘤細胞已吃到攝護腺被膜外,但是尚未轉移。前者可說是「早期」攝護腺癌 (T1或T2),後者可說是「中期」攝護腺癌 (T3或T4)。
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症狀,因此患者多半「無感」,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會發生解尿不順的症狀,會一直有尿意,但尿液難以排空,嚴重者可能出現血尿、尿失禁等。若更晚期發生癌細胞骨轉移時,會有骨頭疼痛、甚至行動不便的風險。目前攝護腺篩檢的方法,包括經由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清攝護腺特殊抗原(PSA)檢查等三種,分別說明如下:
肛門指診是醫師用手指探入肛門直腸觸摸攝護腺,如此可以了解攝護腺是否有腫塊或硬化的現象。這是最基本的篩檢方式,立即掌握攝護腺有無其他病變,若有異狀則同時可以評估病灶的大小與範圍。但是對早期而且無法觸摸到的腫瘤,肛門指診的效果就有限。
這時需要藉助儀器來幫忙檢查,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可以將這些較細小的病灶偵測出來,然後用超音波導引到病變處抽取組織做病理化驗,一旦證實有癌細胞存在,再根據期別及病患整體狀況來擬定治療計畫。
除了肛門指診和經直腸超音波檢查有助於及早偵測到癌病灶外,還可以利用抽血來作篩檢─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目前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作為攝護腺癌症篩檢項目之一,需要瞭解的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僅具有攝護腺的特殊性,而非具有攝護腺「癌」的特殊性。所以攝護腺出現病變如攝護腺發炎或攝護腺增生肥大時,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都有可能會升高,所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升高並不代表已罹患攝護腺癌。
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都把閾值訂在4ng/ml,若是檢驗值超過這個數值就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肛門指診和經直腸超音波檢查。若只是輕微上升,而且指診和超音波檢查也無法分辨是良性增生或惡性腫瘤時,加測游離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free PSA),可以幫忙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通常游離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對全值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比值愈高時,良性增生的可能性就愈大。
侷限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包含:
※ 對醫師而言:
※ 對病人而言:
針對晚期病人(淋巴或骨轉移)的最新治療方式為荷爾蒙治療加上化學治療(CHAARTED Trial )(病例分享個案二)這是發表於去年八月的新英格蘭雜誌,對於淋巴結或已骨轉移的攝護腺癌病患,相較於單純使用荷爾蒙療法,若使用荷爾蒙加上6個療程的剋癌易(Docetaxel)注射劑化療,可增加近14個月總體存活期。
攝護腺癌已晉升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近年來,隨著抽血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 PSA ) 的檢查廣泛使用,局部攝護腺癌的比率也逐漸增加。建議有家族史的男性從40歲起,無家族史的男性從50歲起,應每年接受肛門指診及抽血檢查(PSA),再根據每人可能有攝護腺癌的比率,安排個人化的追蹤。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泌尿科醫師的治療。
作者:王致丞 主治醫師/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
本文經「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同意後轉載,原文出處:Old Boy的公敵—攝護腺癌簡介及治療案例分享
+ 男士們,下半生的下半身健康注意到了嗎?
+ 男性之癌靠這幾把刀救命,昂貴代價知多少
+ 「達文西」全面攻佔手術房:盤點健保可用卻不給付清單
+ 想規劃、想健診補強:醫療保險規劃三寶
+ 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規劃指南【一】(2024版)
+ 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規劃指南【二】(2024版)
一、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內容、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等均為谷楹網通所有或經各著作財產權人同意合法使用。
二、非經同意,禁止下載、複製、轉載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