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至少有66款標靶藥物可用,適應症超過20類癌症,十大癌症除了攝護腺癌都在列,意謂更多的癌別有機會使用精準標靶醫療,以達到較佳的控制或治癒希望,但你一定要明瞭標靶抗癌三件事。
藥物、手術、放療是三大主力療法
癌症治療方法以最新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為例,藥物、手術、放射,在首年治療統計中,分別佔68%、58%、27%。藥物治療主要是傳統化學治療、標靶/免疫藥物、荷爾蒙/類固醇,治療第二年起標靶、免疫藥物治療比例逐漸增加。
近幾年更多的癌症領域標靶藥物研發、許可上市,經長期調查、收集,已知國內至少66款以上標靶藥物,涵蓋20種以上癌別:
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腎癌、胃癌、皮膚癌、腦癌、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子宮頸癌、頭頸癌、甲狀腺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腺癌、腸胃道間質瘤、軟組織肉瘤、骨腫瘤及骨轉移
第一件事:
20種以上癌症已有口服、注射標靶
而且針對癌細胞不同基因突變表現推出第二代、第三代藥物,過去藥物有限,會覺得不是每種癌症都有標靶,縱有標靶未必有適合的基因型別,如今已然改觀。
以肺癌為例,大多數屬於非小細胞癌,癌細胞有不同基因突變表現,針對EGFR表現有第一代艾瑞莎、得舒緩,第二代妥復克,第三代泰格莎;針對ALK表現有第一代截剋瘤,第二代安立適、立克癌;針對BRAF V600表現,新藥泰伏樂已核准上市;對於ROS1表現,有截剋瘤可用, VEGF表現有癌思停,HER2陽性反應可用賀癌寧,鱗狀細胞肺癌可用化療加爾必得舒。
第二件事:
健保給付問題多,第三代、雙標靶靠自己
病人的問題已非無標靶藥可用,而是健保給付標靶用藥存在四大問題:
- 限定特定癌別及特定條件適應症;部份限定第二線、第三線使用;限定給付療程。不符合或希望提前用藥,必須自費。
- 藥吃到好或發生惡化才停藥,不是吃一個月就有用。
- 發生抗藥性、反應不佳,需再用下一代標靶藥物。
- 需用雙標靶治療,目前僅乳癌符合條件者可同時使用賀癌平、賀疾妥。其他癌症雙標靶,健保能給付時最多只能給一種。都不能給付時自費更可觀。
舉例說,一名62歲肺癌4期病人,已擴散到骨頭,作化療和放射治療,然後自費使用得舒緩。家屬就問,得舒緩不是早就健保給付了嗎?
事實上,病人未70歲前,且沒有癌細胞基因突變表現EGFR,得做過第一線鉑類及第二線紫杉醇類化療都無效,到第三線才能申請給付得舒緩。原本健保議價後的支付價是一顆1,059元,但向醫院自費使用,藥價多一至三成,一個月自費價約4-5萬間。
第三件事:
癌症保障涵蓋到標靶治療所需是基本規格
當第一代得舒緩、艾瑞莎藥效失靈,已給付過第一代藥,不能改換第二代妥復克。第三代泰格莎針對EGFR有T790M位置突變,健保限基因檢測符合的轉移到腦的第四期肺腺癌,一顆藥5,649元,一天一顆,要是自費的話,一個月超過17萬。
所以說,標靶用藥已可廣泛使用於許多癌症,近年國外更許可兩款不限特定癌症,具有「廣譜」抑制癌細胞的新穎標靶用藥,國內也通過羅思克和維泰凱許可上市,顯見藥物研發越來越好,上市速度加快。當然,長期使用標靶有抗藥性問題,免疫藥物已接著上市做最後救命防線,但它更貴。
對於癌症保障規劃,標靶所需費用,是最少的基本內容,絕對不能漏掉。
延伸閱讀
【弄懂保險篇】最新標靶藥物與藥價大搜,看這個就知道保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