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稱墜腸、脫腸的疝氣,不僅外表看得到身體隆起腫塊,還帶來灼燒、疼痛感,需要做手術治療時,手術技術、醫材、開刀設備不斷進步下,病人治療選擇變多,當然醫療費用正不斷看漲。
疝氣是指腹部內器官或組織(如大小腸、腹網膜、膀胱、卵巢等),因壓力或先天性問題,擠向腹下肌肉缺口或筋膜,以致呈現多數從外觀都看得出來的隆起狀,出現灼燒感、痛感,彎腰或咳嗽時更容易感覺到牽拉的劇痛感,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卡在疝氣囊內的組織壞死。
疝氣最常發生在腹部、鼠蹊部、肚臍,尤其以腹股溝疝氣最多,疾病發生率約4~7%,以小孩、老人居多,男性比女性高,健保統計每年大約有4萬名病患接受疝氣手術治療。

傳統外科手術健保有給付
疝氣發生後需要積極加以治療、根治後患,較不嚴重的病情可先採非手術的「疝氣徒手復位術」,由外向內緩緩將隆起位置擠壓回腹內復位。當腹腔內器官卡在疝氣囊內,若無法推回復位時,屬「嵌頓性」疝氣,必須及早接受外科手術。
健保支付制度下,傳統外科手術,如「腹壁疝氣修補術」、「鼠蹊疝氣修補術」、「腰椎疝氣修補術」、「股疝氣修補術」、「橫膈疝氣修補術」、「臍疝氣修補術」,以及微創內視鏡的「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均有給付手術費、一般材料,手術過程須用到的健保器械,當採用人工組織網膜修補時,健保給付基本功能特材費用。
微創、新創手術名稱琳瑯滿目
國內疝氣專科醫療院所,有從傳統手術技術中改進,演進成獨門手術技術,如「曾氏疝氣手術」、「榮輝疝氣手術」等等,主要在改善自體組織修補手術過程和後遺症,提高根治效果。也有一些稱為「新式微創疝氣手術」,強調微創微痕,門診即可接受手術,不須住院。基本上屬健保可申報支付範圍的傳統改良式外科手術。
有些醫院主推腹腔鏡手術方法,全身麻醉下從肚臍及其他腹部切開小孔的孔洞,可完成在腹腔內或腹腔外,將疝氣病灶進行修補與縫合。近年更進一步提倡單孔腹腔鏡手術,只從肚臍開一單孔就能進行修補手術。
單孔腹腔鏡、達文西、紳漢手術正興起
達文西機器輔助外科手術正盛行,因此有些醫院訴求疝氣修補手術採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的優點,如手臂有7個自由度控制,540度靈活旋轉角度,模仿醫生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的動作,可增加手術操作的範圍和減少手部的震顫,在手術視野與較靈活操作下,對於分離沾黏、取出多餘網膜材料,修補巨大腹壁缺損,較能防止疝氣再復發,手術可取得較好成果。
除達文西外,國內另有多家醫院引進紳漢內視鏡手術輔助系統,為腹腔鏡手術的機器人升階版,也運用在疝氣修補手術上。
各式各樣各樣的手術方法,有的費用不多,有的相當昂貴,涉及到是否使用人工網膜修補、手術設備種類和其他考量手術效能與病人舒適的醫療材料。本文整理各種手術費用如下:
傳統費用低、機器人手術費用高
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
自體組織修補→數千元(自行部分負擔和掛號費用)
人工網膜修補→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健保給付或自費使用新功能特材)
內視鏡手術:
腹腔鏡手術→數萬元到10萬元(如自費腹腔鏡通路套組、抗沾黏、術後止痛或新功能人工網膜等)
單孔腹腔鏡→10萬元到15萬元(比健保腹腔鏡多出3D內視鏡功能、手術通路有關特材、新式手術器械、抗沾黏、術後止痛或新功能人工網膜等)
機器人手術:
達文西約15~20萬,主要為機器人手術設備、器械特材、手術費等。自費使用新功能人工網膜等醫材時,整體費用上看20萬。
紳漢約10~15萬,主要為機器人手術設備、器械特材、手術費等,自費使用新功能人工網膜等醫材時,整體費用上看15萬。
保單多可賠,但要注意賠得夠不夠
不管是傳統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還是達文西手術,有保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能從保單獲得費用轉嫁,只消看醫生的臨床評估與建議下做醫療選擇。當然,投保保額足夠下,較有經濟後盾供醫療選擇。
此外,改良式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多可門診手術完成,近年銷售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的門診手術限額有的偏低,例如每次手術1.5萬元,若使用醫材、特材超過限額,就無法獲得足夠的費用補償,就醫前宜先掌握保單給付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