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輔助醫療範圍越來越廣,除了達文西機器手臂術,是否聽過機器人手臂幫人置換人工膝蓋呢?
精準切除,保留更多骨頭
訴求術前3D模擬,術中精準執行,不用過度切除骨頭、軟骨,開刀傷口小,恢復快,「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在國內至少已知24家醫院引進,推行髖膝關節置換的醫療服務,北部11家醫院,中部9家、南部4家。
MAKO Surgical設計製造的勵麥克機器手臂關節置換(Robotic Arm Interactive Orthopedic System),專門提供部份關節置換手術。勵麥克前身為RIO,被Stryker公司併購後使用MAKO命名,台灣則叫友信勵麥克。
國外另有一家OMNIlife science也是用機器手臂輔助,做的是全膝關節置換(Robotic-Assist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台灣則尚未引進。
多數人不用做全膝關節置換,也做了
較早使用RIO機器手術的康寧醫院指出,台灣每年有2萬人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當中真正需要三個副關節都置換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只有一個或二個副關節出現磨損的佔三分之二,也都做了全膝關節置換,意指多數的病人良好的骨組織一併被犧牲了。

勵麥克醫生幫你修復「腳頭夫」
比起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勵麥克能幫助那些一個或兩個副關節磨損的病人,免去全膝置換,只要部份置換。
郵政醫院在國內膝關節置換手術中非常有名,完成病例數名列前茅,也很早引進勵麥克。郵政醫院曾指出,勵麥克可保留較多骨頭,沒有破壞韌帶結構(全膝置換需切除韌帶),因此關節功能恢復較迅速。
而且手術時間短,併發症及感染率低;住院天數短,傷口約7~8公分,是傳統全膝置換的一半;正常使用下,15年後89%病人仍有良好效果。
60萬的代價要轉嫁給保險
勵麥克是先進的機器與新穎手術方法,只不過費用與人工關節材料相當貴,新加坡做一次要26,500美金(約台幣80萬元),泰國要價458,000泰銖(約台幣40萬元)。
從109年起,勵麥克已做醫療科技評估,經健保公告可給付病房費、檢查費、診察費、藥費、麻醉費五項費用,最昂貴的設備、特材、手術費,則由病人全額自費。
根據了解,各地方政府核定的自費費用不同,例如台北市核定醫院包套費用高達61.6萬,不含非健保給付膝關節相關特材的,則核定45萬元;新北市核定費用達60萬元,台中市核定費用在45萬元,高雄市核定單膝面、二膝面費用在45~65萬區間。
當機器人成為我們醫療上越來越倚賴的幫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為轉嫁這個隱憂,應該妥善規劃住院醫療保險,交給保險公司去傷腦筋。較少數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保單能理賠到位,多數保單不夠賠,得有第二份、第三份能副本理賠的保單應援。無論如何,勵麥克是代表醫療越來越昂貴的趨勢,不一定要用勵麥克,但不能不預為因應機器人手術的趨勢。
調查已知可施行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醫院
(調查至1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