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手術傷口大、失血多、復原久
以前手術大剖面、大橫切面切開,讓醫生清楚看見病灶,有足夠空間切除、復原。例如心臟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從正中胸骨切開15~20公分,醫生必需看到整個心臟。例如婦科子宮肌瘤手術在腹部切開10~15公分,骨科關節手術切開膝蓋15~20公分。傷口大,代表破壞愈大,手術過程失血量大、術後疼痛高、傷口癒合慢。
微創手術傷口小、失血少、復原快
微創手術的出現,就是要解決傳統手術破壞面大、見血多、復原慢的問題。比如應用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等影像科技來輔助手術治療,又如腹腔鏡從身體上打3~4個0.5厘米直徑小孔,攝像頭和手術器械伸入體內切除病灶。或是像宮腔鏡從陰道、子宮頸進入子宮切除肌瘤。腹腔鏡和宮腔鏡需麻醉病人,醫生透過抬頭上方螢幕,雙手操作鉗夾、切割、縫合等功能器械,不用再開腸剖肚,病人恢復快,很快就能出院。

達文西機械手臂術是微創功能極致的表現,醫生不直接操作器械,而是透過電腦模擬,指揮機械手臂工作,攝影頭回傳的是體內立體畫面,經過放大,醫生可看到更好的視野,更精準、靈敏執行鉗夾、切割、縫合。
無創手術更小傷口、更微量出血
有些情況下不能採用手術治療,或是病人希望保留原有功能,於是有了低侵入性的無創手術。以各大醫院積極推廣的氬氦刀、雷射刀、海扶刀來說,本身不是真的一把刀,而是運用能量進行「切割」、「汽化」或「消融」,達到手術相同的目的。
氬氦刀從體表插入多支細小探針到腫瘤組織,先放氬氣極低溫冰凍腫瘤,再用氦氣瞬間回溫,腫瘤因此爆裂。目前只有台大醫院在進行的奈米刀,兩支到六支不等的電擊天線針插入腫瘤內,以三千伏特,長脈衝的電流,流經天線所在腫瘤周圍區域,使癌細胞膜出現許多奈米大小的穿孔而死亡。
用針穿過體表到體內的無創手術,還有腫瘤射頻消融術,將電極針插入腫瘤區域,針頭釋放無線電射頻電波,腫瘤組織因此升溫,到60℃以上便將腫瘤燒灼殺死。以及腫瘤微波消融術,透過探針導入的微波能量是一種高頻率電磁波,腫瘤內水分子以每秒20-50億次高速震動、摩擦產生高溫,進而造成凝固性壞死。
雷射刀近年被大量用在治療攝護腺肥大,從尿道穿入內視鏡和雷射頭,對攝護腺組織發射綠光、紅光、銩、鈥雷射等,以產生組織汽化、切割等效果,疏通被肥厚攝護腺壓縮的尿路。

海扶刀對於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希望保有生育功能的人,是一種新的選項,手術無任何傷口,在體外啟動超音波聚焦,能量對準體內病灶組織。與海扶刀同為超音波聚焦能量的海福刀,則探頭經肛門伸入直腸,對準攝護腺發射超音波,燒死腫瘤組織。

氬氦刀和奈米刀,在體表仍會留下極細的穿孔,體內術後器官仍會少量流血,但已不需縫合傷口。雷射刀、海扶刀仍為侵入性治療,但體表已無傷口,體內器官術後出血也極少。海扶刀另已可不經侵入,在體外對準如子宮肌瘤位置發出高能超音波。
手術刀口、麻醉、縫合三要點是傳統手術與處置區隔上的定義。手術醫療險與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手術費用保險金」,需看保險條款是否明列此手術項目,或雖沒有明列,但可從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手術節找到手術項目,以健保支付點數換算手術理賠;或保險公司與保戶協議比照保險條款手術表內程度相當的手術項目給付比率,核算給付金額。
不在健保手術、處置項目,也全屬自費醫療
雷射刀、海扶刀,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手術節」、「處置節」沒有這些治療方式,部份病灶有納入冷凍治療Cryotherapy,如視網膜、眼瞼腫瘤、結膜腫瘤、腎臟腫瘤等,以氬氦刀冷凍治療法對付攝護腺癌、肝肺癌等就沒有列入常規手術、處置項目。
所以這些新式手術正挑戰著商業保險理賠規則,以手術名義請賠,能不能認定為手術?要如何協議比照手術表內程度相當的手術項目理賠?
當醫療收據不列為手術費,改以醫療費用保險金名義請賠,是否較可行?而且面對醫療費用漸趨高昂,實支實付醫療險應規劃多少額度才合宜?這些問題在檢視保單、規劃保單時最好納入討論,了解理賠條件和額度,能因應醫療變遷、未來保障不吃閉門羹。
延伸閱讀
【微創三把針】急凍又升溫的氬氦刀滅腫瘤超有用,請準備自費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