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乳癌發生率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死亡率則為第四位。然而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患者一方面平均年齡逐漸年長,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年輕患者,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
統計顯示透過篩檢發現的個案,早期所佔的比率較高,且經過適當的治療,5年存活率第零期為97.5%、第一期為95.6%,因此國人仍需共同努力宣導乳癌防治的觀念,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測驗自己是不是乳癌高危險群?

乳癌的危險因子
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四倍)
-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
- 特殊家族史(更年期前得過乳癌)。
-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
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
-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
-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 未曾生育者。
- 停經後肥胖。
-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 胸部大量放射線照射。
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
- 中量飲酒。
- 初經在12歲以前。
- 停經在55歲以後。
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
- 口服避孕藥。
- 更年期荷爾蒙補充。
乳癌的徵兆
- 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
- 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
- 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
- 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
- 腋下淋巴腺紅腫。
- 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
- 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
- 乳房、乳暈或乳頭有顏色或皮膚感覺的改變、或不癒的皮疹。
如有異常,請儘早至乳房外科就診。
自己或家人需要,歡迎點擊了解
乳癌的診斷
須由專科醫師定期乳房理學檢查,及安排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偵測出觸診無法發現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就能降低死亡率。超音波為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對年輕或緻密的乳房較適宜。而乳房超音波檢查較不易偵測到乳房X光攝影所能呈現的顯微鈣化點,因此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攝影在乳房腫塊的檢查,實為互補。
乳癌的治療
乳癌經過乳房切除手術後,並不代表已完全根治痊癒。即使開刀中沒有發現腋下淋巴結轉移的病人,仍可能有肉眼看不見的顯微轉移,經過一段時間後導致復發轉移。這種可能存在的顯微轉移,可以靠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來預防。
而腋下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的數目、癌細胞荷爾蒙接受體的有無、HER2/neu 過度表現、腫瘤的大小、細胞分化程度及手術的方法、病人的年齡及停經的狀況等,乃為決定輔助性治療策略的重要參考。
乳癌的預後
根據淋巴腺是否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癌細胞分化級數、有無荷爾蒙接受體、腫瘤組織類別、細胞增生速率等因子皆可影響病人的預後。了解預後因子可幫助醫師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及評估病人復原或痊癒的機會有多少。
乳癌的防治
- 飲食:少吃紅肉、高油脂飲食,多攝取低脂食物、高纖食物、蔬菜水果,避免肥胖。
- 運動:養成規律、持之以恆的運動。
- 居家環境:減少居家環境毒物、化學物質的使用,保持室內通風。
- 心理健康:心情放輕鬆,適度舒緩情緒和壓力。
- 好觀念:遠離菸酒、避免太晚生育,多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
- 好習慣:定期乳房專科醫師(乳房門診)檢查。

本文經「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同意後轉載,原文出處:乳癌(Breast cancer)
延伸閱讀
聞癌色變!腫瘤不到1公分早已轉移 │積極治療不放棄,標靶治療延長生命│